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23年的陶瓷市場,那就是“內卷”,卷完了產品卷價格,卷完了價格卷服務,所有的工廠、渠道、品牌商和經銷商都被裹挾進內卷的旋渦,且無以自拔。
內卷升級,價格下滑,無數陶企、品牌商、經銷商都掙扎在微利甚至虧損的邊緣。
高壓之下,為了生存,奇招迭出:有企業通過寬窯大線降低生產成本,有企業通過降低品控標準增強贏利能力,有企業加大低端產品參與價格競爭,也有企業通過品牌授權和許可參與市場份額的爭奪……
這種品牌授權的產銷模式,以往在各個產區都曾出現,但今年以來,廣東產區多個一二線品牌也開始采取這種模式,即利用廣東品牌的含金量和其在終端市場的影響力,外加其它產區規?;?、低成本的產能優勢,各取所長,抱團取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品牌授權方還是被授權方,短期內均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成為困境中的陶企、經銷商自救的一劑藥方。
客觀地說,國內瓷磚市場,廣東品牌擁有絕對的領先優勢,這一方面得益于現代建筑陶瓷發軔于廣東,廣東陶企先行一步進行品牌化運作;另一方面,廣東陶企擁有強大的創新力和完整的產業鏈,處于整個市場品牌金字塔的最頂端,因此多年來形成了“廣東陶瓷”、“佛山陶瓷”等區域品牌效應,全國各個產區想方設法為品牌注入廣東或佛山基因,以此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今年以來,伴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廣東磚和非廣東磚之間的沖突不斷升級。廣東的陶企、品牌商、經銷商紛紛強調其“廣東制造”的原產地和純正性,甚至有企業喊出了:“百分之百廣東制造,假一賠十”的承諾。
外產區的友商和競爭對手則不斷拿廣東一線品牌在其它產區的生產基地和貼牌說事,想拉平廣東磚與其它產區之間在質量方面的差異與鴻溝。
抖音、頭條、小紅書等自媒體上謠言漫天,紛爭不斷。但聰明的陶企老板、經銷商,私底下卻已開始了品牌授權合作,并嘗到了模式創新的甜頭。

(圖片來源:陶瓷信息-公眾號,侵刪)
又要價格低,又要大品牌,還要“廣東磚”,品牌授權便應運而生。
目前,品牌授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廣東品牌向外產區陶企授權,二是品牌方向部分經銷商授權。被授權方拿到品牌經營權后,自主生產、自主銷售。授權方只收取品牌使用費和管理費,不再負責具體的生產和銷售。
這種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往廣東陶企、廣東品牌到山東、江西、四川等產區去貼牌。過去的貼牌模式,無論貼多少,生產、銷售和品控標準,甚至尾貨的處理都由品牌方負責。
而目前出現的這種品牌授權,品牌方只提供品牌的使用規則和使用權限,將市場的壓力和風險大部分轉移給了品牌的使用方。
事實上,對于外產區的陶企工廠和經銷商而言,能夠拿到廣東品牌的授權,是一件非常劃算的事。以往,許多產區、工廠羨慕市場上廣東磚好賣,甚至許多廣東磚分明就是在自己工廠貼牌生產的,換上廣東品牌和包裝就好賣很多,而且售價還高。
現在好了,自己也擁有了廣東品牌,生產什么,賣什么價,都由自己說了算。將廣東的區域品牌優勢和自己的規?;?、低成本優勢結合在一起,銷售不好才怪?
對于經銷商而言,以前只能代理某一品牌。廠家生產什么就銷售什么?,F在拿到自主生產權,自己可以選擇合適的產區和工廠進行貼牌生產。銷售一批,生產一批,既減輕了壓力,又減少了風險,品牌、產品、成本的紅利都吃到了,生意自然就好了。
你有品牌優勢,我有成本優勢,強強聯合,共謀發展,看上去非常美好,但這種模式卻存在巨大的風險和隱患。說白了就是吃品牌紅利,等品牌價值透支殆盡,這種模式也就走到了盡頭。
品牌方或許認為,我有品控標準啊。但是,一旦品牌使用權出現讓渡,產品質量就會失控,甚至越無質量底線的工廠和渠道商,越能夠吃到最大的紅利。

(圖片來源:陶瓷信息-公眾號,侵刪)
誰都想把品牌價值最大化,卻不愿意付出成本維護品牌信譽。與此同時,品牌授權就像吸毒,輕輕松松一紙授權書,就能換來豐厚的回報,那么,有一家授權,就會有兩家、三家……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很難再關上。
授權方到底生產了多少,你很難管控,品控標準到底怎么樣?你同樣難以把控。最后的結果,就是品牌越做越爛,客戶投訴越來越多,直至被市場所拋棄。
打造一個品牌不容易,毀掉一個品牌卻往往在一念之間。
當然,品牌授權新模式的出現,也有著現實的基礎和合理的一面。一方面,競爭加劇,尤其是那些產能大、沒有品牌優勢的企業,雖然有成本優勢,卻面臨著巨大的銷售壓力,隨時有停窯限產的可能;另一方面,廣東陶企品牌過剩,且自身經營困難、增長乏力。于是,資源互補,合作共贏就成了雙方必然的選擇。
只是這種模式,頗有點飲鴆止渴的味道,最終能走多遠,還是看市場的表現吧!
(文章來源:陶瓷信息-公眾號,侵刪)